有“流泪先知”称号的犹大先知耶利米,在主前627年蒙召,之后任先知达40年。他身处的时代,正是近东历史急促变幻转折之时:亚述衰落,巴比伦国在迦勒底王朝崛起,犹大就因背叛神和不断犯罪而面临审判。耶利米奉差遣传神审判的道,宣讲与国家政策相违的信息,一再忍受同胞的敌视反对、政治宗教领袖的鞭打、监禁等逼迫,但依然忠心于神。后来他的预言应验了。国家沦亡、同胞被掳以后,耶利米选择与留在耶路撒冷的老弱病残同胞共存亡。可是不久被挟持流亡埃及,最后更死在那里。耶利米书可以说是耶利米先知的一份生命记录。当中有不少先知自传式的心声记述,表露他无力挽救民族国家败亡的悲痛和挣扎,同时又透过训谕式预言和插叙式的史实,看见一个时代的面貌。耶利米书最重要的主题是:先知向世人呼喊出至高神的审判。然而,在这个主题之下,仍然可以感受到耶利米盼望复兴的憧憬。他认定管教中有医治,审判后是救赎。

以赛亚书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先知书,新约引用以赛亚书的次数多达411次,可见这本先知书的重要。

以赛亚这名字的意思是“耶和华是拯救”。他所传的中心信息正是耶和华的审判与救赎──神必要审判悖逆的百姓和狂傲的列国,但将来神奇妙的救恩必要临到犹大和万国。弥赛亚的来临正是神拯救的记号。

以赛亚先知在主前740年蒙召;他作先知期间,经过了犹大的四个王,包括乌西雅、约坦、亚哈斯和希西家。他在乌西雅在位末期才开始工作,约有40年之久,把神的话带到世人当中;直至主前700年离世。

以赛亚书的成书时间在主前700年。这卷书的特色是:清楚记载耶稣一生的细节,不论是弥赛亚的名字、他的出生、工作、性格、面貌、经历、死亡、复活。

以赛亚书全书共66章。1-39章(共39章)集中在以色列人的历史和预言之上;40-66章(共27章)集中在弥赛亚身上。这正与整本圣经的结构相似:旧约39卷经卷是描述以色列人的历史和预言,与以赛亚书前39章相似;而新约27卷经卷的焦点都在主耶稣身上,与以赛亚书后27章相似。因此以赛亚书被称为小圣经,是大圣经中的小圣经。

希伯来经文的书名为“歌中之歌”。自从被纳入正典之后,虽经历代圣经学者和释经家的讨论研究,可是就这卷书的解说方法,还是未能达到共识。传统释经者以寓意来解释这卷书,说道雅歌的男女主角分别象征神和人,或神与以色列,或基督与教会间爱的关系。有些学者以戏剧性来解说这书,认为雅歌是一齣诗歌戏剧性的着作,为要讴歌一个少女持守她对乡野牧羊者恋人的纯真之爱,而拒绝所罗门想罗致她为宫中妃嫔的企图。近代释经者采平实路线,按字面解释雅歌,认为这是一部情歌集,描写男女从恋爱到婚姻生活的过程。书中描写到的情爱和两性肉体接触,是神赐给人宝贵的礼物。婚姻是神所设立的,要我们享受婚姻中无比的爱。

“传道者”这词在原文的意思是“集会的发言人”,是指一个人向群众宣讲智慧的话。

按传统说法,传道书的作者为所罗门王,他是大卫之子,有智慧,富足而妃嫔多。可是晚年失节,人生痛苦而虚空,故作此书以警示世人。

本书的主调比较灰,带着绝望和幻灭的色彩。而事实上,传1:12-11:8是作者没有悔改之前的错误人生观,所以跟真理有冲突。传11:9以后才是正确的人生观。书中内容在表达追求“日光之下”的事,包括唯物主义、享乐主义、虚无主义、定命论、仪式宗教等,都不能满足人心,毕竟罪恶和死亡会否定今生的一切;只有追求“日光之上”的事,才能满足;而寻求神、享受神和接受神的安排,才最有智慧。

箴言是教导待人处事的一个聚宝箱,所以有主内的长辈曾经说:“不会祷告,读诗篇;不会做人,读箴言”。在箴言中,“智慧”以有位格的身份出现,有学者认为,“智慧”其实是预表耶稣,因为哥林多前书1:24说:“基督总为神的能力,神的智慧”,故此智慧在各处呼唤,代表着耶稣去寻找罪人;拒绝智慧就是拒绝耶稣了。

箴言的定义:

箴言在希伯来文中是“管理”的意思;在中文的解释中,箴言是指劝谏、勉励的言语。圣经把箴言归纳成为正典,表示神对人类的顾念和劝勉,盼望我们用箴言来管理自己的生活,同时表达了神留意我们的一言一行,对我们在家里要怎样做人,在社会上应该如何处世,在工作上又要如何尽力,甚至对金钱要怎样取舍等等,都切切地关怀。

箴言的写作目的:

箴言的写作目的记载在全书的序言中(箴1:1-7)。序言开宗明义地指出,是要“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”,当中包括了“使愚人灵明,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,使智慧人听见,使聪明人得着智谋,使人明白箴言和比喻,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。”

圣经提到的智慧和我们一般所讲的智慧是不同的,箴言所强调的智慧是希伯来人生活的一种标准,而这种智慧是从神而来的,是建造在“敬畏耶和华”的根基上的,经文中也直接地提过。箴9:10说:“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,认识至圣者,便是聪明。”箴1:7又说:“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,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。”此处的知识并不是指“人的知识”,而是“神的知识”,所以经文中的知识和智慧是同一件事,表示认识神的知识是我们人生真正的智慧。

诗篇是历代信徒很喜爱的赞美歌集和祷告、灵修文集。“不会祈祷,看诗篇”这话讲得不错,因为诗篇当中那“直抒胸臆”的情怀,无论是歌颂赞美、哀求、感恩等,往往叫读者感动共鸣。事实上,在传统的希伯来文中,诗篇的标题是“tehillim”,也就是“赞美”的意思,而不少诗篇,其实是“tephillot”,即祈祷。的确,诗篇的内容就是向万军之耶和华献上的祈祷和颂赞。借着对神说话和表达信靠来论及神。

祈祷的诗歌是诗人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向神献上的哀求,求神迅速地除去他们的痛苦。个人祈祷诗就诗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向神呼求,如第3篇、5篇至7篇等等;团体就全国性的灾难,如在国家遭受到外敌的侵略凌辱时,向神发出呼求,如第44篇、60篇和79篇等。

赞美诗则分两类:第一类赞美神所行大能奇事和慈受,譬如创造世界、救赎以色列人出埃及等;第二类是感恩诗,是诗人经历了神垂听他遇难时的祈祷之后,所发出的感恩。

诗篇共有150篇,分为五卷。第一卷有1篇至41篇:除了第1篇、2篇和33篇外,其他的都称为“大卫的诗”。第二卷是42篇至72篇,是可拉后裔和大卫的诗。第三卷是73篇至89篇,是亚萨和可拉后裔的诗。第四卷是90篇至106篇。第五卷是107篇至150篇。第四和第五这两卷是按照主题来排列的,譬如93篇至99篇的主题是论及耶和华为王;111篇至118篇是哈利路亚诗;120篇至134篇是上行之诗等等。

整体上来说,诗篇的第1篇至2篇是一个序言,而最后的5篇(146篇至150篇)则是诗篇的结语。 从内容方面来看,第1卷至3卷是祈祷的诗篇,而第4卷至5卷则是以赞美为主的诗篇。每一卷诗篇都有同一个特色,就是用赞美作为结束。

诗篇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重要内容,并且是在以色列民被掳归回,重建圣殿之后,才被正式收集成书,在崇拜中使用的。新约圣经有超过400段引文和典故出自诗篇。诗篇中呈现出神的伟大和超越,又显出他的细心和内住。他统管全宇宙,却又天天与我们同行。

特色:

  1. 没有历史背景,让我们得知正确的年代,但有人推敲,本书是写在列祖时代,即与亚伯拉罕同期。
  2. 另一方面,本书大部分是用诗歌体裁写成,只有开始及结尾时是用散文编写,故此,有人推断,本书多是口传的作品,而且以话剧的形式传留至写下来。由口传到有文字记绿,相信有一段相当长的日子。
  3. 虽然本书的故事简单,仅由几组对话组成,但对话中又兼有独白、祈祷和颂赞,可谓变化多端;其文笔之优美,字汇之丰富,亦远超过其他书卷。

内容大纲:

  1. 伯1:1-2:13 序言。论到天庭上,上帝与撒但的对话及撒但无情的攻击。
  2. 伯3:1-31:40 约伯与三位本来很想关心他的朋友,展开三轮对苦难问题的激辩。
    第一回合:伯3:1-14:22
    第二回合:伯15:1-21:34
    第三回合:伯22:1-31:40
  3. 伯32:1-37:24 年青朋友以利户的言论。
  4. 伯38:1-42:6 上帝亲自答覆约伯。
  5. 伯42:7-17 上帝指责三友,并加倍祝福约伯。

这卷书介绍了普珥节设立的经过,帮助犹太人铭记神的拯救。在亚哈随鲁王统治时,身为亚玛力人的波斯大臣哈曼,与犹太人末底改结怨,想灭绝整个犹太民族。这时,神借皇后以斯帖施行拯救,最终哈曼害人反害己,末底改则成为宰相。

这卷书以犹大“馀民”蒙恩为主题,通过十个筵席发展情节,人物个性鲜明,情节生动紧凑,修辞手法丰富。全卷书虽未直接提到神、敬拜、祷告或献祭,但神对他子民的保护看顾却贯串全书,充分突出神暗中在历史中的掌权管治。

尼希米记主要记述犹太裔波斯酒政尼希米,怎样面对重重困难,在52天内,领导回归百姓重建故土耶路撒冷的城墙。书中同时突出了尼希米作为属灵领袖,怎样以身作则,以祷告、督责、廉洁清正、勇敢坚定来表明怎样爱同胞、高举神。

在最早期的希伯来经文抄本里,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合为一卷的。

以斯拉记是一部旧约圣经中的历史书,对研究被掳和归回的历史非常珍贵。

被掳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刑罚,目的是除去偶像和异教的敬拜。归回是神借先知的预告,以民归回至今除真神耶和华外,没再发生偶像、异教敬拜。

“被掳”是以色列民难忘的伤痛,“归回”是极大的恩典,愿“重建”我们与主的关系,全书十章深入吸收。

历代志的希伯来文名称翻成中文,是“记录”,属于历史书的类别。历代志用编年史的写作方式,记以色列王国、犹大王国的历史和君王。在原来的希伯来文圣经中,历代志上下原本是一本书。

犹太法典《他勒目》认为,以斯拉是历代志上下的作者,因为从内容看,历代志的最后两节代下36:22-23,跟以斯拉记的头三节拉1:1-3,差不多完全相同。

写作目的方面,作者是为归回后的以色列民写的,他在历代志上下中,就着“圣殿”、“拣选大卫家”、“利未事奉团队”,并“听从律法先知”这些主题,来坚固以色列人的信心。

历代志的主要特色共有四项:

  1. 内容文字不少与撒母耳记、列王纪相同。
  2. 重视数字记录。
  3. 用很清晰的果报神学解释历史,说明:行神眼中看为正的王,多有好的结果,但行神眼中看为恶的王,会有悲惨遭遇。
  4. 对一些人的描述,与从前某些历史人物很相似。如:大卫和所罗门的关系跟摩西和约书亚的关系相似;负责建筑圣殿的工程师户兰,与建造会幕的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相似。

历代志的希伯来文名称翻成中文,是“记录”,属于历史书的类别。历代志用编年史的写作方式,记以色列王国、犹大王国的历史和君王。在原来的希伯来文圣经中,历代志上下原本是一本书。

犹太法典《他勒目》认为,以斯拉是历代志上下的作者,因为从内容看,历代志的最后两节代下36:22-23,跟以斯拉记的头三节拉1:1-3,差不多完全相同。

写作目的方面,作者是为归回后的以色列民写的,他在历代志上下中,就着“圣殿”、“拣选大卫家”、“利未事奉团队”,并“听从律法先知”这些主题,来坚固以色列人的信心。

历代志的主要特色共有四项:

  1. 内容文字不少与撒母耳记、列王纪相同。
  2. 重视数字记录。
  3. 用很清晰的果报神学解释历史,说明:行神眼中看为正的王,多有好的结果,但行神眼中看为恶的王,会有悲惨遭遇。
  4. 对一些人的描述,与从前某些历史人物很相似。如:大卫和所罗门的关系跟摩西和约书亚的关系相似;负责建筑圣殿的工程师户兰,与建造会幕的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相似。

列王纪在希伯来圣经中原为一整册,希腊文译本把全书分为上下两卷。这两卷书,主要记述的是主前1000年,以色列和犹大王朝的历史,从大卫后期作王,一直到以色列民被掳到巴比伦,当中涵盖了大约500年。其中追溯了王权的起伏,带出了王国的兴衰。

列王纪的主题,就是:国家和君王的福祉,在于人民和君王是否忠于神人之约。正如申命记中所说的,如果神的子民能持守神的律法,就会得到神的祝福;如果神的子民违背律法,神的刑罚就会临到。不光子民如此,王也是如此:作者是根据列王在神眼中所行的善和恶,来衡量他们有没有为当守的“约”尽上本分。守约的就是好王,不守约的就是坏王。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笔法。

此外,列王纪也强调了神给大卫的应许、强调预言与应验的关系,并强调了先知的重要。

在希伯来文圣经中,撒母耳记上下原为一卷,后来为七十士译本的译者分为两部,与列王纪上下共四册合称为“王国书”。

撒母耳记集中讲三个人物的事迹:撒母耳、扫罗、大卫。

撒母耳出生于主前11世纪中叶,也就是士师时代与君王时代之间。在士师时期政治宗教最黑暗、各人任意而行的时候,他对维系以色列与神立约、引进属灵和政治上的复兴很有贡献。后来神又用他膏立了以色列最早的两位君王:扫罗与大卫。如此,撒母耳见证了以色列由士师时期过渡到新秩序──君王政体──的开始。

及后的扫罗和大卫的事迹,则引述了成功与失败的主题。扫罗以成功登场,但不久成了失败者。大卫的品格和对神的信靠,带来了他的成功。不管是撒母耳的后代,还是大卫的后代,什么时候谨守与神立的约、顺服神,什么时候就得蒙神保守;什么时候背弃神,就要承受神的惩治,正如申命记所讲的。

《谈谈圣经》特别适合初信者,帮助你对圣经有概括的认识。